山西书院建筑作为全国书院建筑体系的一个分支,既反映了书院建筑的共性特点,同时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山西书院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费君书院,距今已有千年之久。此后,山西书院建筑开始进入漫长的发展期。
宋辽金时期所建书院中,最著名的是辽代翰林学士邢抱朴在家乡应县所建的龙首书院和建于北宋靖康年间的雄山书院。据统计,宋辽金时期,全国书院共建有723所,山西仅有8所,占到总数的1.11%,由此可以看出山西书院在此时期仍属于初兴阶段,文化事业很不发达的事实。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雄山书院:雄山书院位于长治县西南30公里的雄山上,至今以及尚存,是现在唯一留有遗迹的宋代山西书院。
元朝山西书院建筑,政治思想统治进一步加强,书院建设得以恢复。山西修复了一批旧书院,并新建了14所新书院,形成了书院发展的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书院主要分布在太原以南的运城、临汾、长治一带,因朝廷重视,规模宏大、藏书众多,为明清时期书院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明初,政府注重举办官学和倡导科举制度,书院在100多年的时间中始终处于沉寂状态。弘治后,官学腐败,书院重新得以重视,明嘉靖、万里年间,书院迎来了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书院数量大大超过了元朝,规模更加宏大,设施更加完善。在一些经济文化较发达的省份,开始新建多所书院。明中叶以后,迅猛发展的书院教育对官学构成威胁,统治者先后四次进行大规模的禁毁书院运动,山西的书院教育就此受到严重打击。据统计,明代山西书院修建61所,在全国属于中上水平文化事业相对发达尤以太原、晋南及东南地区发达,晋北则相对落后。
河东书院:明正德九年(1514年)御使张士隆创建河东书院;此后历次更名;清初复名河东书院。现书院其他建筑被毁,仅存藏书楼。楼坐北朝南,2层砖石结构,平面方形,上下二层略有收分,楼身正面设拱劵门。藏书楼四周用水池隔开,南边有石拱桥相通。
清初书院发展低迷,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书院发展迎来了高潮。康熙皇帝“特命各省并建书院”,并为书院赐书赐匾;乾隆认为书院“实即古代侯国之学”,应重视并加以鼓舞。因此,书院发展形成良好态势,数量进一步增多,达到152所,在全国排名第八,著名的有永济河东书院、三立祠书院、令德堂书院、受川书院、莲池书院等。如何东书院“太原、平定诸生千里闻风云集”,河南陕西来学者“书剑载道,衿带盈门”,就读生徒,达200余人;三立祠书院,招生范围遍及全省,择优而录,影响力广泛。
杜陵书院:位于稷山县小杜村东隅的杜陵书院,明末清初时称为“杜工部读书台”。书院坐北朝南,一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现存山门、藏书楼及两侧东西耳殿。书院布局保存完整,为研究河东地区明清时期的书院建筑形制及演变规律提供了事物资料。
居山水为上
由于书院通常是一个地方的学术文化中心,担负着教育士民和示范风化的作用,书院的环境选址被看做是“兴地脉”、“焕人文”的象征,人们相信人界与地灵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对于书院的选址非常重视。
山西书院崇尚自天然,以“居山水为上”。所谓“山水自然之奇,与文章之奇秀,一而已矣。山水之体骨形式不一,求其恰肖提神而止,两者理相同而机亦相同”。因此,选址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就势,或纵深布局,或横向展开,灵活多样,尤重背山面水,山水环绕之势,体现出“择圣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的意味。即便在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也充分发挥能动性,或精心造景好,构筑亭池园林,自成佳境,目的都是为了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太原晋溪书院:西依悬瓮山,三面环水,园内朝东。园内堂榭清雅,亭宇整齐。有记载曰:王晋溪太宰卜筑于晋水边,甚为佳境。乃自绥德谪所,以书来乞诗。”王琼有诗云:“汾水故宫迷绿野,晋溪书院隔红尘”,“菡萏池塘蒴叶水,垂杨门俯稻花田。”
阳城止园书院:止园书院为陈廷敬陈氏一族子孙读书之处。园中景点有水榭、曲桥、莲池、快哉亭、烟柳亭等。远山疏书,近水薄荷,处处皆景,步移景异。在这种环境中读书,其景与情,景与文之间灵气贯通。
强烈的空间秩序
山西书院建筑按存在形式大体可以分为官办书院建筑和家族书院建筑两种。官办书院一般由官方(由县令、知府等)等募资修建,书院的创办、修复、经费、聘师与择生权利多由各级新政掌管控制;家族式书院则指同以父系血亲组织所创建和共享的书院,家族式书院创办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后代的文化素质水平,为家族的繁衍发展提供动力。
山西书院建筑作为全国书院建筑体系的一个分支,在平面布局上既反映了书院建筑的共性特点,同时又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在布局上,均采取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等一整套的传统建筑布局章法。不同等级、不同用途的建筑空间定位与组合,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式、围合式院落。建筑与院落组合有序,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与自然环境、庭院绿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秀容书院:以自然地形而精巧设计。西高东低,六角亭、四角亭、八角亭一线三亭雄距至高处。主院为两进院,正中为过厅,后为文昌祠,左右为配房、南面有戏台。主院以东下部建筑更为壮观,顺台阶西向拾级而上,步步登高,有小巧玲珑的木牌坊、四角亭、八角亭、六角亭。站在六角亭眺望,可一览市区全景。
书院包括三大主体功能分区,分别为:讲学、藏书、供祀先贤。而与这三部分功能相对应的是讲堂、藏书楼、祭祀,同时兼有供士子生活居住的斋舍、厨浴、游憩的园林亭台及储藏的仓廪等。
早期书院只有藏书、校书的功能。后期,因书院讲学之风兴盛,加之对学院派渊源的继承,对书院创始人及先贤的祭祀,管理规章化等因素,书院型制得以控制,逐渐发展成为包括讲学、藏书、祭祀、居住、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建筑,成为一个独立的建筑类型。
凤鸣书院:榆次清代的县学。清乾隆三十一年,知县钱知青设义学于此。占地2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内设文昌阁、化成堂、达道桥、两贤祠、四达楼等建筑构成。“凤鸣”一词源于晋代荀藐在榆次做知县时,有凤凰集于榆次的传说而命名。
书院千年的建设历史,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历史进程,所遗留的文物史迹,都是生动的历史见证,是中国文化精神的见证,理应得到重视与发扬。
来源:山西华夏营造建筑有限公司
原标题:【山西书院】择圣地、立精舍,以为群居读书之所
Copyright 2015-2022 华尔街商务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 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